找寻中国家电业新“坐标”
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扩张之后,中国家电业迎来新一轮的“谷底”,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利润却更加稀薄。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家电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家电行业年利润率仅有0.61%。这令中国要素成本优势的论调不攻自破,因为,低价格基础上的庞大规模并没有给中国家电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事实上,中国是目前全球家电制造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也是的消费市场之一,这样的市场特点造成了不少中国家电企业短视的生存观,认为只要产能提高就会具有全球价格优势。但是,这种低价的产品不但消减了自己的利润,而且还受到了发达国家反倾销、技术壁垒等各方面的抑制,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势下,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创造差异化的价值,成为整个中国家电业的核心命题,中国呼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世界品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虹的战略调整正在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4月18日,长虹发布2005年年报。数据显示,2005年,长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61亿元,同比增长30.53%,实现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增长107.74%。更为重要的是,长虹2005年彩电销售收入在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其在整体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降到70%以下,而新兴IT产业实现了580.09%的高增长率。这标志着长虹开始从本质上摆脱多年来“命系彩电”的单一模式,在以3C融合为特征的新兴业务领域找到了强劲的支点。
快速构筑3C竞争优势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电子家电业3C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包括英特尔、索尼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在加速转型,以适应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分析研究表明,终决定一个公司抗震性的是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深度,这是孵化新产业的种子;二是产业跨度,这是任何一个跨国公司所必需的产业支撑;三是产业之间兼容性,良好的产业兼容性是产业板块稳定、综合竞争优势的基础。
从2004年年中开始长虹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沿着技术深度、产业跨度与产业兼容性三方面同时演进的。
在技术战略上,由美国硅谷IC界传奇人物杨刚博士领衔担纲的长虹虹微公司,让长虹的自主研发能力进入到“芯片”领域,将从根本上提升长虹产品的智能化应用水平;而在原韩国三星创新产品设计中心总设计师高登·布鲁斯先生的指导下,长虹新品在工艺设计与外观造型层面将全面与国际水平接轨。并且,长虹陆续在成都、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创研中心,形成以绵阳总部为中心的全球化创新网络,可以面对任何地区创新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在产业结构和兼容性方面,长虹严格按照“三坐标”的战略构想进行调整:在产业价值链方向,从整机制造切入上游的关键部品和软件;在产业形态方向,切入IT、通讯等领域,加速发展信息家电;在产业商业模式方向,从整机提供发展到服务提供、内容提供。这种以3C架构为基础的纵深向产业布局之间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为信息家电产品的快速崛起提供了产业保障。
到目前为止,长虹3C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逐渐成为中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消费电子系统供应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这意味着长虹的战略重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是单纯的传统家电制造商,而是逐步成为面向3C融合的信息家电集成供应商,在今后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了主动位置。
产业扩张助推品牌“蜕变”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中国家电业缺少强势品牌,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找对方向。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设计生活方式,才能打造真正的国际级品牌。从这个层面来说,长虹C战略更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品牌新战略,不仅仅是在制造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创造生活方式,这将成为中国家电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长虹有关负责人表示,C战略是长虹面向3C融合时代提出的创新发展战略,其核心理念就是“快乐创造C生活”。长虹的员工在快乐中创造,消费者因长虹的创造而快乐。具体而言,长虹将通过3C融合的信息家电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3C融合信息家电,从而为消费者创造聪明(Clever)、舒适(Comfort)、酷(Cool)的生活,成为改变消费者生活的推动力量。
事实上,作为中国家电业的标志性企业,长虹一直扮演着改变消费者生活的力量的重要角色。十年前,长虹提出了“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口号,以技术和价格为武器,用中国制造的力量全面击退洋品牌,让中国消费者提前进入了彩电时代;现在,长虹要通过全方位的3C产业布局和自主创新,提供全新的3C融合信息家电,让消费者提前感受3C信息家电的快乐体验。
有专家指出,随着全球竞争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家电企业来讲,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不只是价格战、质量战甚至服务战这些有形的战争,真正高层次的竞争是看不见硝烟的品牌和战略之争。从这个层面来看,长虹推出的C战略是基于战略之上的品牌竞争,反映出中国家电业全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和产业发展方式,对加速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